“两个结合”的主要创新点、突出原创性在“第二个结合”上。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的必然要求。
「从主体性切入」
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主体性是原创性的前提。只有建立起坚强的主体性,才能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激发原创性,持续形成思想文化的创新创造成果。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和巩固,总是离不开历史活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自身在思想文化层面所应扮演的历史角色、所应发挥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知与回答。
“第二个结合”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原创性、标识性成果,其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宝贵历史经验和新鲜实践经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理论上作出深刻认知、在实践中予以自觉维护,进而对从思想文化层面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作出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回答。
从主体性切入的“两个是、两个不是”论断,即“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文化层面必须担任的双重历史角色,彰显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同时,“文化主体性”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党的理论话语中,并在“第二个结合”相关问题的语境中展开论述,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主体性的理性认知和理论自觉。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自觉作为基础,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才会日益巩固和彰显,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才会不断坚定和激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造才会不断涌现。基于这样的逻辑和道理,“第二个结合”论断的完整表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的“把”字不可或缺。一个“把”字尽显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主动性,也留足了进行创新创造的广阔空间。
「明确基本范畴」
任何原创性总是针对特定问题、限定在一定范畴来讲的。一旦泛化为针对所有问题、脱离特定范畴,原创性也就立不住了。因此,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必须明确其所要回答的特定问题以及讨论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畴。
“第二个结合”要回答的特定问题,可大致分为三个圈层:外圈是如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宏大问题,中圈是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中层问题,内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结合、能不能结合、把什么结合、结合成什么、怎么样结合五个前后相继的基本问题。
讨论这些特定问题,会涉及多个基本范畴:
如立场、观点、方法。“第二个结合”在内在结构上是立场、观点、方法有机统一,既体现鲜明立场,包括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时坚守人民立场等,又形成丰富观点,包括一系列阐述其然、其所以然、其所以必然的论断和要求,还提出管用方法,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以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守正创新、立破并举等。
如过去、现在、未来。“第二个结合”在时间纵深上是过去、现在、未来前后贯通,既回望来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又把握当下,切实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遇到的现实问题;还展望前途,有力揭示党领导人民在新征程继续取得成功的关键密码。
如中国、世界、天下。“第二个结合”在价值关怀上是中国、世界、天下三者兼顾,既坚持立足中国,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从何而来,深刻揭示党和人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深化对“中国之问”的回答;又坚持放眼世界,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更多中国倡议,为推动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丰富对“世界之问”的回答;还坚持胸怀天下,站在“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的高度,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拓展对“时代之问”的回答。
如理论、文化、文明。“第二个结合”在目标指向上是理论、文化、文明多维一体,既指向理论创新维度,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又指向文化创造维度,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赓续和光大中华文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还指向文明更新维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三个维度所指向的创新创造成果,分别对应“第二个结合”所形成的理论形态、文化形态、文明形态。
总之,“第二个结合”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论断、一个要求,而是一个由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思想观点组成的综合体。只有明确了上述一些基本范畴,才可能搭建起研究阐释“第二个结合”原创性的主体逻辑框架。
「把握基本观点」
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说到底还是要弄清楚支撑其原创性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有哪些、其创新创造之处体现在哪里。
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反复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是“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基本观点。一经提出就是原创的、新颖的。围绕“第二个结合”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系列饱含创新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
比如,以“融通”“彼此契合”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打破并跳出二者不可通约乃至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认识窠臼;以“魂脉”和“根脉”分别定位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党、国家、民族的极端重要性,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一不可、必须结合的思想认识基础;以“化学反应”和“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的事实,实证“第二个结合”是可能和可行的。
又如,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概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要求,指明“第二个结合”的必经环节和有效途径;以“植根的文化沃土”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和历史纵深;以“旧邦新命”指代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蕴含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赋予“第二个结合”更为广深的文明意蕴。
所有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富有新意和创意,言前人之未言,而且相互关联、彼此印证,深度耦合在一起,构成“第二个结合”的基本观点,支撑起“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亦当有”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视野、气度和格局。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高长武)
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