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3日,希特勒发布了一则特别公报,宣布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落下帷幕。公报中写道:“保罗斯元帅坚守了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誓言,尽管面对敌人强大的优势与我方困境,他依然英勇抗争,最终未能抵挡住敌军的压力。”随后,希特勒命令全国为失败的战役默哀四天。
然而,公报中提到的“战斗到最后一息”的保罗斯元帅,实际上并不像希特勒所描述的那样“为国捐躯”。事实上,保罗斯早在2月2日便带领他所指挥的第六军团残兵向苏联投降,向敌人递上了白旗。希特勒之所以宣称保罗斯已死,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保罗斯的投降令希特勒十分愤怒和失望。
早在保罗斯的第六军团逐渐败退之时,希特勒便不断通过电报催促他,要求他继续“履行誓言”,不惜一切代价与敌人战斗到底。然而,面对日渐沉重的压力,保罗斯从最初的誓言坚定,到最终心力交瘁,他明白自己已无法继续。到了真正的“最后一刻”,他却选择了投降,而非继续为国家的胜利付出生命。
展开剩余83%这场令希特勒感到羞愧难忍的败局,不仅是德国在苏联战线的失败,它也无形中成为了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的侵略计划渐渐走向破产。从此,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便开始了衰败的征途,逐步走向崩解。
1945年4月29日,意大利的法西斯领导人墨索里尼被与他共度时光的情妇一同处决。此时,躲在柏林地下室的希特勒,已经彻底意识到自己无法逃脱末日的命运。4月30日,他在地下室内吞枪自杀,而他的情妇也服毒身亡。这个曾经带来无尽灾难的邪恶人物,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许多人曾问,如果不是因为对苏联战争的惨败,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会走向怎样的结局?如果希特勒成功击败苏联,那么下一个倒下的将会是谁?他的扩张计划又会如何实施?
若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希特勒实施一系列恐怖行动背后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对所谓“生存空间”的追求,以及他对“劣等民族”的灭绝计划。简而言之,希特勒的世界观一直是:日耳曼人应当主宰世界,而纳粹德国要统治整个欧洲。
“生存空间”的理论来源于希特勒对德国的未来构想。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因《凡尔赛和约》遭到重创。然而,希特勒认为,德国应当恢复一战前的疆域,甚至要恢复到中世纪日耳曼人的领土。他认为日耳曼民族的扩张方向应该是向东,目标就是苏联。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计划,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也为其极端的种族主义提供了正当性。他认为“土地是为有实力的人准备的”,所以只有最强的民族——即日耳曼人,才有资格占领这些土地。他宣称:“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夺取土地,给德国人民带来面包。”
纳粹德国的名称“第三帝国”本身就是希特勒野心的体现,希特勒的目标不仅仅是恢复德国,还是要建立一个由日耳曼人统治的全新世界。早在1941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便开始讨论如何“瓜分世界”。在这场战略会议中,日本提出东经70度为分界线,表示所有位于东经70度以东的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印度、苏联东部以及蒙古,归日本控制;而西方则属于德国控制,包括欧洲、非洲和苏联西部。
然而,希特勒对这一分界线并不满意,他提出要进一步扩展,要求控制更多苏联领土。希特勒的扩张计划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在种族上的彻底征服和毁灭。
与此同时,希特勒对“劣等民族”的概念极为执着,这种思想源自他年少时对一本书的迷恋。这本书《印第安人》讲述了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沙特汉德,他为白人种族的优越性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在这本书中,印第安人被描绘成恶劣且狡诈的“野兽”,而杀戮印第安人则被赋予了“正义性”。这本书深深影响了年轻的希特勒,他将其作为自己极端思想的精神支柱。
希特勒将犹太人和斯拉夫人视为“劣等民族”,并为他们定下了灭绝的命运。他相信,苏联和波兰的文化应当彻底摧毁,欧洲应当成为一个没有犹太人的世界。他的种族灭绝计划并不止于此,斯拉夫人中的知识分子将被全部消灭,其余人则被迫成为德国人民的“奴隶”,为德国提供食物和劳动力。
希特勒的扩张计划,尤其是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是他最终走向毁灭的开始。该计划明确表示德国要发动一场血腥的战争,将苏联完全摧毁。希特勒坚信,只要能够迅速击败苏联,世界将进入他所理想的“第三帝国”统治下。
然而,战争的现实远比希特勒的预期残酷。尽管最初德国在战争中占据了上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渐渐陷入困境。而最终,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不仅未能顺利实施,还导致了德国的彻底崩溃。
二战的结局已然成定局。希特勒的疯狂梦想未能成真,正义的力量最终将法西斯政权彻底摧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纳粹的罪行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上,成为人类不容忽视的深痛教训。
发布于:天津市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